我院楊志峰院士團隊韓蘭芳教授課題組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發表題為“Polylactic acid microplastics induced negative priming and improved carbon sequestration via microbial processes in different paddy soils”的最新成果,第一作者為2022級博士研究生陳麗瑩。

成果簡介
可生物降解微塑料(MPs)對土壤有機碳(SOC)礦化過程的影響(激發效應)作為一個新興問題,其引發的激發效應方向、強度及其微生物驅動機制尚待探究。這項研究基于穩定碳同位素技術,通過向三種具有C3植物特征的稻田土壤(Ferralsol、Alfisol和Mollisol)添加以玉米澱粉(C4植物)為原料制備的聚乳酸(PLA)MPs,探讨PLA-MPs對土壤激發效應的影響。經過180天的室内PLA-MPs-土壤共育實驗發現,PLA-MPs顯著降低了三種稻田土中SOC的礦化,表現出明顯的負激發效應。其中,負激發效應在Mollisol中最為顯著,其SOC的CO2-C釋放量減少了210–220 mg kg−1,并且表現出正的淨碳平衡,表明PLA-MPs的輸入促進了其SOC的積累。
負激發效應的主要機制包括:(1)PLA-MPs對SOC,尤其是溶解有機碳(DOC)的吸附保護作用;(2)PLA-MPs添加後微生物生物量及真菌多樣性的顯著下降。此外,在Mollisol中,微生物對碳源利用的“基質轉換效應”較為突出,即相比于SOC,微生物傾向于利用PLA-MPs。總的來說,PLA-MPs通過改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多樣性及群落組成以推動對PLA-MPs的利用,從而抑制SOC的礦化,進而引起土壤碳庫的變化及碳積累。研究結果可為優化可生物降解塑料替代傳統難降解塑料的使用,以及指導農業實踐管理以提升土壤碳固存提供科學依據。

圖1PLA-MPs輸入後三種土壤的SOC源CO2的累積排放量(左圖)和累積激發效應(右圖)。0.5%和1.0%指的是PLA-MPs的添加量為0.5%(w/w)和1.0%(w/w)。

圖2PLA-MPs輸入後三種土壤的淨碳平衡。

圖3PLA-MPs誘導負激發效應的微生物過程概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