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院梁賽教授課題組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發表題為“Greenhouse Gas Footprints of Nations Significantly Reshaped by Sink Changes”的内封面論文。我院博士後李雨萌為論文第一作者,梁賽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關于封面:刻畫國家溫室氣體(GHG)足迹有助于明确全球消費者在氣候行動中的責任。本研究在量化國家溫室氣體足迹時同時考慮了人為引起的溫室氣體源和彙的變化,發現忽視碳彙變化将導緻熱帶國家溫室氣體足迹被低估。

成果簡介
為緩解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巴黎協定》提出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為實現這一目标,需要盡可能減少人為源溫室氣體排放,并提升碳彙能力以抵消剩餘排放。現有研究主要關注溫室氣體的直接排放及減排。例如,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各國政府已編制了其領土内的溫室氣體清單,涵蓋了能源、工業、農業和廢物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以及林業和其他土地使用部門的淨排放或減排。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個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同時受到本地和遠程消費的影響。因此,僅通過生産側策略難以實現淨零目标。從消費視角識别驅動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供應鍊熱點可為制定溫室氣體減排策略提供不同的政策内涵。現有研究估算了全球尺度上由最終需求驅動的溫室氣體排放。然而,這些研究隻關注了溫室氣體排放源(如工業生産和農業活動),未考慮碳彙的變化,這可能導緻對全球溫室氣體足迹的估計具有不準确性。尤其是,特定産品(如與森林砍伐風險相關的産品)的最終需求可能會通過全球供應鍊影響碳彙,導緻碳儲量變化。因此,有必要考慮碳彙的影響,量化國際貿易中隐含的溫室氣體淨排放,以揭示新的供應鍊熱點,從而更準确地明确消費者的責任。然而,國際貿易對溫室氣體淨排放(即基于消費的溫室氣體淨排放)的影響尚不清晰,導緻對全球供應鍊與溫室氣體淨排放之間關系的理解不夠全面。
為填補上述空白,本研究綜合考慮了受人為活動影響的溫室氣體排放源和去除彙,構建了全球各國溫室氣體淨排放數據集,并量化了各國最終需求驅動的全球溫室氣體淨排放量以及國際貿易中隐含的淨排放。相比于僅關注溫室氣體排放源,本研究識别了更多需要關注的關鍵國家、消費産品和貿易關系。研究結果可為實現淨零排放提供新見解,更有助于實現《巴黎協定》的溫控目标。
摘要
除了溫室氣體排放源,碳彙的吸收作用對于實現2050年的淨零目标至關重要。溫室氣體排放的源和彙不僅受本地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還通過國際貿易受到外地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然而,國際貿易對全球溫室氣體淨排放的影響作用尚不清晰。本研究基于消費視角量化了各國在同時考慮溫室氣體排放源和彙下的溫室氣體淨排放量。結果表明,國際貿易中隐含的全球溫室氣體淨排放量占26%。如果隻考慮排放源而忽視彙的變化,熱帶國家的溫室氣體足迹将被大大低估,特别是印度尼西亞(占其溫室氣體足迹的65%)和非洲(44%)。在考慮碳彙的變化後,加工食品和動物産品的消費對熱帶國家溫室氣體足迹的影響更大,這主要歸因于森林轉換所産生的排放;同時,熱帶國家(如印度尼西亞)通過國際貿易向其他國家(如印度和美國)的溫室氣體洩露也更為突出。本研究結果強調了碳彙變化在評估溫室氣體足迹中的重要性,為加快實現淨零目标提供了新見解。

圖1.各國溫室氣體淨足迹、溫室氣體足迹及其差異

圖2.足迹被低估地區的産品層面溫室氣體淨足迹和溫室氣體足迹

圖3.按經濟區域劃分的國際貿易中隐含溫室氣體淨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的比較
原文鍊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4c10083